2025年7月26日,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的第八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在上海世博中心与世博展览馆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年度盛会,本届大会汇聚了12位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及1200余位全球顶尖专家,围绕大模型、算力基建、AI伦理治理等十大核心议题,展开一场跨越技术、产业与文明的深度对话。
规模创新高: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并重
本届大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800余家企业携3000余项前沿展品亮相,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及80余款全球首发新品。核心技术馆内,商汤科技、华为等企业集中展示多模态大模型与量子计算融合的最新成果;行业应用馆则呈现智能驾驶、智慧医疗等场景的AI解决方案,如腾讯云推出的“城市级AI治理平台”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优化交通与应急响应。
在首日“人工智能引领产业变革论坛”上,地瓜机器人发布全球首款具身智能工业助手,通过视觉识别与自适应算法实现复杂生产线的全流程自主操作。同期,中国电信展示的“AI+6G”融合网络,将通信延迟降至毫秒级,为远程手术、自动驾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剩余61%思想交锋:从哲学追问到全球共识
主论坛上,图灵奖得主Geoffrey Hinton抛出“人类智能是否可被模拟”的终极命题,引发关于AI本质的思辨。他提出:“AI应成为人类能力的延伸,而非替代者。”这一观点与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的“AI共创论”形成呼应,后者以用户与AI协同创作内容为例,论证技术普惠的可能性。
全球合作成为另一焦点。在“中法AI伦理与治理”专题论坛中,中法专家联合发布《人工智能伦理全球倡议》,倡导建立跨国技术标准与数据共享机制。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指出:“AI治理需超越地缘竞争,构建开源、透明的国际生态。”
治理与安全:法治框架与伦理边界探索
随着AI技术加速落地,治理议题成为大会核心议程。在“人工智能法治论坛”上,学者与企业代表围绕算法可审计性、AI侵权责任展开讨论。蚂蚁集团提出“可信AI”评估体系,通过动态监测模型行为确保决策透明;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则展示了“AI伦理沙盒”,为高风险场景提供模拟测试环境。
针对生成式AI的滥用风险,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全球AI安全白皮书》,建议建立“红名单”机制,对涉及生物安全、金融稳定的AI应用实施分级管控。姚期智院士强调:“技术向善需制度先行,我们正从‘追赶创新’转向‘定义规则’。”
青年力量崛起:创新生态加速孵化
大会通过“Future Tech”平台推动初创企业成长,500余个AI项目涵盖脑机接口、空间智能等前沿领域。在“青少年AI创新大赛”中,中学生团队开发的“AI古籍修复工具”获评最具潜力奖,其基于扩散模型的算法可自动还原破损文献的图文细节。
SAIL奖颁奖典礼上,智元机器人凭借人形机器人“远征A1”的工业级应用斩获卓越奖,其双足行走精度达毫米级,已在汽车制造车间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同期,215位产业领袖参与的“AI实干派”论坛,分享了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的落地经验。
未来图景:从技术跃迁到文明对话
WAIC 2025不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成为人类重新定义智能文明的契机。在“数学与AI基础重构”论坛中,徐宗本院士提出“极限理论”新范式,主张用数学方法验证大模型的认知边界;脑科学家蒲慕明则揭示生物神经机制对AI架构的启示,呼吁构建“类脑智能”研究体系。
发布于:河北省启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