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70年,洪武帝朱元璋即位已有三年,终于迎来了盛大的封赏大典。为了表彰那些在战乱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与臣子,朱元璋慷慨地封了六位功臣为公爵,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
曾经是饱受饥荒的农民,李善长如今却成了帝国最显赫的人物之一。作为一种对那些为国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奖励,朱元璋为每人精心定制了一块丹书铁券,象征着永久的荣华富贵。然而,这六位开国公爵在接过这块象征荣耀的铁券时,谁能料到它竟是死亡的前兆?未来五位功臣将会遭遇血腥的政治清洗,唯有徐达的家族能够安然无恙,直至明朝灭亡。
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地位崇高,几乎堪比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他是早期的“从龙旧臣”,在建立大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萧何的结局不同,李善长的结局显得异常凄惨。李善长虽然拥有极高的权力,但他性格中充满了官场上的油滑与野心。在大明王朝刚成立时,朝廷的权力格局迅速出现分化,李善长对于自己的地位充满忧虑,他通过结党营私、形成“淮西派”来强化自己的影响力。这一行为引发了朱元璋的不满,而李善长的心腹们也未能适应官场的变化,始终保持着曾经草莽出身时的行事风格,这令朱元璋非常反感。
展开剩余75%察觉到自己不再受宠后,李善长主动请求退休,朱元璋虽然心生不悦,却还是批准了他退居二线的请求。然而,李善长并不甘心就此退出权力的舞台。几年的隐退生活让他感到不满足,他决定培养代理人,再度进入权力中心。于是,胡惟庸开始走进了李善长的视野,并迅速得到支持,成为了朝廷的重要人物。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举动心知肚明,但反复警告无果后,最终决定清除李善长的政治威胁。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被牵连,九族遭遇满门抄斩,亲自被杀。即使是他年仅十五岁的儿子李褀,也因娶了临安公主而侥幸保命,但“韩国公”这一荣誉,最终从大明的公爵名单中消失了。
常遇春与朱元璋的关系十分亲密,他可谓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然而,常遇春最终未能目睹大明的崛起,而他所创造的伟业也未能传承下去。朱元璋为表彰常遇春的功劳,将本应属于常遇春的公爵头衔传给了他的儿子常茂。年仅十五岁的常茂便因此成为了大明最年轻的国公,同时他还与太子朱标关系亲密。更令人艳羡的是,常茂的亲戚中不乏大人物,他的舅舅是蓝玉,老丈人是宋国公冯胜,背景可以说是无敌的。然而,常茂的坏运气也来源于他的出身过于显赫。自幼放纵无度,冯胜对他进行了严格的管教,但常茂依旧我行我素。史书中称他为“骄稚不习事”,形容他既不成熟,又缺乏社会经验。
冯胜虽然为常茂的岳父,但由于其国公身份不低,也无法频繁干预常茂的生活。公元1387年,朱元璋派蓝玉北伐,并要求带上常茂锻炼。在这次北伐过程中,常茂因一时误解,愚弄了蒙古太尉纳哈出的意图,导致局势一度紧张,幸好冯胜及时赶到制止了事态的扩大。尽管如此,常茂心中并不领情,反而以此为机会向朱元璋告发冯胜的黑历史。朱元璋借此机会,直接削去冯胜的兵权,调任他为闲职,且将常茂的公爵头衔剥夺,流放至广西龙州。
李文忠,作为朱元璋的亲外甥,年轻时便伴随朱元璋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他十七年后因病去世,曹国公的头衔由其儿子李景隆继承。李景隆在靖难之役后,积极支持朱允炆,但在军事上未能给力,反而成为了失败的替罪羊。最终,李景隆背叛了原本支持自己的朱允炆,投向了朱棣。朱棣成功登基后,并未对李景隆有过多恩惠,反而直接削去李景隆的官职。最终,李景隆被废除一切职务,曹国公的头衔也被剥夺,只剩下家产。
冯胜本是元朝末年著名的将领,他与弟弟冯国用一同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在大明成立后,冯胜被封为宋国公,并且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虽然冯胜的功绩与徐达、常遇春相媲美,但他与李善长的关系使得他最终陷入了灾难之中。经过蓝玉案的冲击,冯胜的忠诚遭到怀疑,最终被朱元璋除去所有职务,并且全家被毒死。
卫国公邓愈早年因家庭变故,继承了父兄的造反事业,最终投奔朱元璋。他的卫国公爵位只维持了七年,便因病去世,爵位由其儿子邓镇继承。然而,邓镇在冯胜一案中被牵连,并最终因罪行被处死。
洪武皇帝和他的儿子们的权力斗争,展现了朱元璋家族的无情。六位大功臣中的五位已经遭遇惨痛命运,只有徐达的家族依旧延续至明朝灭亡。徐达深知自己的重要性,也明白与朱元璋的特殊关系。他非常谨慎,懂得在关键时刻保持低调,避开任何可能的政治风暴。他从不参与朝廷内斗,而是在家族中灌输“安稳度日”的理念,使徐家能够长期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
发布于:天津市启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