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汇区枫林街道东安二村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实现居民100%签约!这片始建于上世纪50至80年代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空间拥挤逼仄,居民常年生活在不便与隐患之中。
如今,伴随拆除重建项目的顺利推进,这样的日子即将成为历史,东安二村正迎来期盼已久的“新生”。
住在59号楼的周阿姨攥着签约单,脸上藏不住笑意:“总算能跟糟心事说再见了!”她细数住在这里的烦恼:“三代人挤在三十多平方米里,沙发占掉大半个客厅,孩子写作业只能趴在饭桌上;窗外电线水管乱如‘蜘蛛网’,一刮风下雨我就担心漏电。梅雨季更是难熬,底楼雨水倒灌,要垫三块砖才能走;外面下大雨,屋里天花板掉粉,做饭都得举着伞,不然灰全掉进锅里。厨卫还在走廊尽头,半夜上厕所得出家门,冬天冻得直打哆嗦。”她感慨道:“现在签了约,新房子什么麻烦都没了,能不高兴吗?”
为高效推进项目,在徐汇区各职能部门的协同支持下,枫林街道会同徐汇第二房屋征收事务所共同组建起一支69人的工作专班,下设三个协同工作组,每组融合了街道干部、征收人员、居委骨干以及经验丰富的老书记,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去年年底东安一、二村征收项目100%签约的温暖记忆仍在,今年年初天钥六期项目再续“100%”荣光,此次东安二村项目的第三个100%落地,正是枫林“以心换心”群众工作法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又一次成功实践。街道坚持“旧改靠民、旧改为民”理念,落实“五早、四心、四上门”工作法,从项目启动到完成全部400证房屋签约,仅用一个月时间,不仅创下了前所未有的“东安速度”,更实现了意愿征询与签约率“两个100%”的亮眼成绩。
怀揣“儿女之心”听心声
为让方案真正贴近民意,街道怀揣“儿女之心”面对面倾听居民心声。工作专班联合多部门召开多场圆桌会,覆盖所有楼栋居民,广泛收集意见。面对原有90余种房型整合难题,工作组提前对接设计单位,将居民的合理建议融入方案,最终优化整合为40种回搬房型。
针对像周阿姨家这样厨卫位于套外的174证住户,设计公司将厨卫空间合理纳入室内布局,这一贴心设计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认可。根据规划,未来这里将建成6幢住宅楼,配套两层地下车库与清晰的人车流线,提供从A到I共9大类房型,叠加过渡费、搬迁补贴以及“三楼四楼优先选房”等政策,彻底打消了居民对安居的后顾之忧。
“谢谢你们,之前是我想多了,搬家时还得麻烦大家多费心!”旧改二轮征询启动首日,东安二村69号的独居老人赵老伯递上签好的协议,成为当天“第一个签字人”。此前,他曾因担心身体吃不消搬家压力,在一轮征询时犹豫不决。居委会与项目组人员多次上门,耐心倾听他的担忧,甚至借陪他吃饭的机会细致讲解方案。从一轮征询到二轮征询,关心从未间断,情绪疏导始终在线。这份“以心换心”的真诚,最终融化了赵老伯心中的顾虑。
为服务好特殊情况的居民,专班还主动跨区守护签约“窗口期”。行动不便的张大爷长期居住在松江,无法返回小区,专班成员清晨驱车两小时前往,将新房户型图在老人床上一一铺开,逐页讲解“哪个户型卧室更宽敞、哪个阳台朝向更好”。孙先生因频繁出差,多次错过线下沟通,眼看签约截止日临近,他提出在虹桥机场碰面。专班当即调整安排,赶在航班起飞前,于机场出发层的休息区用20分钟梳理关键问题,详细解答他关于新房交付时间的疑虑,最终帮助他在登机前顺利完成签约。
情理融“坚冰”,柔性化解相关分歧
74号楼1楼的王阿姨,曾反对旧改。
原因很直接:她早年从天井向外搭建近20平方米建筑,长期作为个人使用空间,但项目面积认定只认产权面积,天井及违建部分均不纳入计算。“住了这么多年,这20平方米早成家里一部分了,重建后面积少了,我不同意!”王阿姨起初态度坚决,甚至不愿为专班工作人员开门。
专班未硬推政策,而是采取“情理兼顾”策略,联合居委会、社区老书记与楼组长组成“沟通小组”,先摸透王阿姨脾性——得知她喜欢养花,首次上门时特意带了盆绿萝,先聊“最近花开得好不好”,再自然绕到项目话题。“王阿姨,您看74号楼楼上邻居,露台搭建部分也不算面积,这政策对全小区一楼都一样,不是针对您一个人。”专班成员拿出其他楼栋案例照片,又严肃且温和地解释:“您这搭建部分属于违建,之前未处理不代表合法,此次不签约,整个楼栋居民都会错过旧改机会,多可惜。”
老书记也帮着劝:“咱们在这儿住了几十年,谁不想住亮堂新楼?以后有电梯、地下车库,下雨出门不用踩水坑,这机会可遇不可求。”那段时间,专班常趁傍晚王阿姨在家时上门,有时聊十几分钟,有时坐半小时。看着专班工作人员顶着夕阳在小区核对信息,看着邻居们讨论新房户型时的期待,王阿姨态度逐渐软化。多次沟通后,她主动对专班说,“现在想通了,不能因为我一家,耽误大家住新房。”最终,王阿姨主动找到专班完成签约。
志愿添“合力”,专班和志愿者协同破局
东安二村旧改中,74号楼的白老师与朱老师两位“明星志愿者”,成了专班最得力的帮手。白老师是大学退休教师,说话条理清晰;朱老师是退休干部,待人热情周到,两人担任楼组长多年,在居民中积累了极高认可度。项目启动后,他们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专班也全力支持:提前开展政策培训,提供简化版解读材料,让两人带着“专业底气”上门沟通。
有位居民平时早出晚归,还不愿与专班工作人员见面,白老师便陪着专班成员在单元楼下等候,直到晚上10点居民加班回来,三人坐在小区路灯下聊了近一小时。“你担心的过渡费,专班都算好了,每个月按时发,搬家还有额外补贴,不会让你吃亏。”白老师帮着“搭话”,专班成员再补充“选房时三楼四楼优先,采光好的户型可先挑”,居民顾虑渐渐消散。正是这样的“专班+志愿者”协作,74号楼成为项目第三组首个实现100%签约的楼栋,也是整个项目的第二个“满签”楼栋。
老旧房屋被崭新楼宇取代,居民的“安居梦”照进现实,这份写满民心的答卷,也将成为枫林更多老旧小区改造的“参考样本”,让更多人在城市更新中,感受到家的温度与幸福的重量。
启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