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建筑行业的整体用工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热闹非凡的挂证市场,如今逐渐显得冷清。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各类注册工程师等证书,在过去几年里常常被视为“香饽饽”,价格一路上涨,甚至一证难求。但到了2025年,随着企业缩减用人、政策监管趋严,挂证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度降温。
经济下行,企业收缩用工规模
经济放缓直接影响了基建和房地产行业。项目开工数量减少,投资节奏放缓,建筑企业自然缩减了对人员和证书的需求。过去,一些企业为了提升资质或满足投标要求,会高价挂靠各类证书,以应对临时检查或投标资质。然而在当下环境中,项目减少,利润空间压缩,企业用人成本受到严格控制,挂靠证书的需求也因此锐减。
监管趋严,挂证风险不断加大
除了经济因素,政策监管的强化也是挂证市场遇冷的重要原因。住建部近年来多次强调“人证合一”,明确要求注册建造师和工程师必须与实际任职单位保持一致,并加强现场检查和电子化监管。对于企业而言,冒险挂证的风险和成本大幅上升,一旦被查实,不仅证书可能被注销,还会影响企业的信用和资质。因此,即使部分企业仍有挂靠需求,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大规模招揽证书,而是趋向谨慎。
展开剩余50%价格下滑,证书价值缩水
在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挂证费用显著下降。以二级建造师为例,几年前热门专业挂靠价格可达两三万元,而如今很多省份的费用已经跌至一万元左右,部分冷门专业甚至更低。一级建造师等高等级证书,虽然价格仍有一定优势,但整体行情也不如过去。对于持证人而言,挂证已不再是稳定的“副业收入”,收入预期大幅缩水。
持证人该如何应对?
面对挂证市场的寒冬,持证人需要调整思路。首先,不能再单纯依赖挂证获取收益,而应更多考虑将证书与自身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比如,持证人可以通过证书提升在单位的职位竞争力,增加晋升机会。其次,可以拓展技能,提高自身在实际项目中的价值。随着行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既有证书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反而更受企业青睐。
未来走势:理性回归,价值重塑
从长远来看,挂证市场的降温是大势所趋。随着监管常态化,证书将逐渐回归本质,即体现持证人的实际能力与责任,而不是单纯的交易工具。对于企业来说,减少挂证投入,转而培养自有持证人员,将成为主流趋势。对于个人来说,证书依旧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在岗位上真正发挥作用。
“企业缩减用人,挂证市场进入寒冬”并非坏事,它意味着行业正在从虚火走向理性。过去那种证书挂靠动辄高价的时代,正在被更加规范和透明的市场秩序所取代。对于真正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而言,证书依旧是职业发展的通行证,但其价值更多体现在与岗位结合的实际作用上,而非单纯的挂靠收益。
发布于:广东省启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