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与中秋双节即将来临之际,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在和平公园举办“百姓舞台”群众歌咏展示暨低碳健步行活动。现场,街道“思响嘉”之“嘉文博讲”宣讲项目启动。
“思响嘉”是嘉兴路街道打造的理论宣讲品牌。通过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团结凝聚社区共建单位、在地社会组织力量,街道积极推动社会实践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近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办公室联合上海虹口瑞邻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围绕低碳生活、街区发展、社区资源、友好社区建设等对环瑞虹区域开展调研实践。
街道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团委书记、政治教师张惺艺以《解锁嘉兴街道十年小店的经营密码:消费与经营情况调研》为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调研。她感到,“十年小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历史”,不仅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对学生们来说,也让“坚持”这个词不再抽象。“十年小店”中,有比课本更生动的“经济课”:在政治课上教学生供求关系、市场竞争,但老店的生存智慧是课本上没有的。为什么有些店能一直开下去?靠物美价廉,邻里感情,还是不断调整?这能让学生跳出课本理论,将理论联系实际,看到真实市场中的生存策略。同时,小店能链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特别是对成长在快速变化信息时代的“05后”来说,研究这些“慢下来”的老店,能让学生思考“快”与“慢”、“新”与“旧”的关系。“这些小店真实、有温度、就在学生身边,通过调研,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
由街道孵化、在地居民自主成立的社会组织“上海虹口瑞邻社区营造发展中心”,长期秉持“友邻共创”的理念,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为街道精细化治理、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瑞虹小区电动汽车私桩共享机制研究”项目,是中心携手党群服务中心,与华东师大一附中学生共同完成的调研。通过系统性政策梳理、实地数据排摸和动态建模分析,创新提出了“以邻里信任为基础、以分时共享为机制”的私桩共享模式,有效整合社区内闲散的充电桩资源,推动车主自发形成“共享充电伙伴关系”,实现“一桩多车、错峰使用”,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社区服务水平。
作为此次课题组的主力军,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高中生们也围绕基层治理,自主开展了《“它经济”热潮,瑞虹小区人宠友好可行性研究》课题调研。该校高二学生徐依镁介绍,在“它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人宠和谐成为社区治理的新课题。这份对社区生活的关切和对生命关系的好奇,驱动大家开启调研。在整个过程中,“社区观察与共情访谈”令她印象深刻——在社区附近的商业街进行随机发放问卷,鼓起勇气与陌生人交流,并在答案中寻觅和谐共生的“最优解”。通过数据分析,大家认识到和谐的邻里关系需要换位思考,才能双向奔赴。“城市的温度不在于高楼大厦,而在于如何回应每一个微小个体的需求与期待。”她说“这不仅是一份调查报告,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
嘉兴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街道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创新融合,激发社区活力。通过整合辖区优质资源,从社区治理实际痛点与发展方向出发,回应居民、商户诉求,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
启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