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对每段内容进行改写,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同时尽量保持字数稳定。
---
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八日丙寅(公元1368年9月10日),明朝大将徐达与常遇春率领大军攻破了通州城,距离大都的防线岌岌可危,城池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
在这紧急关头,大都城内的元顺帝匆匆召集群臣,向他们透露了自己准备逃亡的计划。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代,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族皇族,元朝统治阶层中并非没有有血性的勇士。
面对明军步步紧逼的攻势,忠臣哈剌章率先站出来反对皇帝的逃离之举,他坚决地对元顺帝说:“若皇驾一旦出城,首都必定不保。金朝宣宗南逃的惨痛教训尚历历在目,陛下应当死守城池,等待援兵到来。”
中书左丞相庆童早已做好了舍生忘死的准备,他对众臣慷慨激昂地说道:“我已知死之所,何必多言!”
面对这些力劝坚守大都的忠臣,元顺帝则果断回应道:“如今到了这等关键时刻,我难道要重蹈宋徽宗和宋钦宗的覆辙,做别人的俘虏吗?今日怎能重蹈他们的失败?”
展开剩余89%当天夜里,元顺帝满怀惊惧地离开了大都,向北逃往上都。直到八月十五日抵达上都时,他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逃到上都后,元顺帝终于暂时获得了喘息的空间。
元上都地处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侧是龙岗丘陵,南面环绕着砧子山,西南至东方向流淌着上都河,四周均有天然地形屏障,既能主动进攻,也便于防守。自忽必烈时代起,这里便是蒙古人用心经营的核心老巢。
元代实行“两都制”,大都是统领金朝和南宋旧地的中央,而上都则掌控漠南与漠北草原。
牢牢把握上都,依托大都,即可控制蒙古草原,保持游牧民族根基的稳固。
作为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在位长达35年,是元代最长寿的皇帝。尽管《元史》称他为“亡国昏君”,但他并非一个只懂享乐、无所作为的昏君。
他的蒙古名字是妥帖睦尔,父亲是被弟弟文宗残忍杀害的元明宗。文宗弑兄后,将幼小的妥帖睦尔流放高丽。文宗死后,妥帖睦尔于1333年登基为帝。
继位之初,文宗的皇后与权臣势力依然强大,元顺帝在右丞相伯颜的辅佐下,先剿除文宗旧权臣,随后伯颜独揽大权,元顺帝又联合丞相脱脱铲除伯颜,亲掌朝政大权,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在脱脱辅政下,元顺帝纠正了前朝暴政,恢复科举制,选拔了不少人才。
同时,元顺帝推行“文治”和“汉化”政策,致力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疏浚黄河河道,稳固元朝统治基础,缓和日益激烈的民族矛盾。
元顺帝本人极其聪慧,通晓建筑技术,曾亲自设计宫殿蓝图,工匠只需照图施工便能建成华丽宫殿。
他发明的自动报时装置“宫漏”,精巧绝伦,被称为前所未有的奇技。鉴于他未受专门训练,这种创造力更显其为“科技奇才”。
顺帝依赖脱脱推行全面社会改革,史称“思更治化”,虽初见成效,却因官僚腐败及改革失误而迅速失败。
此后,元顺帝逐渐放弃政务,沉迷游宴,放任贪腐滋生,国家大事全然弃置,最终沦为昏庸君主。
至元十四年,元朝定海神针脱脱在剿灭张士诚时被奸臣陷害,元顺帝将其罢免,自此反元武装四起,元朝大势日益崩溃,顺帝最终只能北逃沙漠。
从洪武元年八月十五日抵达上都,到洪武二年六月十三日离开上都赴应昌,元顺帝在上都度过了整整十个月,这段时间成为决定元朝最终命运的关键时期。
初到上都,元顺帝最忧虑的是明军尾随而至,始终保持高度警戒。
他提升上都留守乃蛮台为枢密副使,让乃蛮台麾下万余骑兵充当皇帝护卫,时刻戒备明军来袭。随后,他又命高丽王率兵驻守上都,待命调遣。
在上都站稳脚跟后,元顺帝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也封也速为梁王,寄望两人能收复大都。
扩廓帖木儿曾在韩店战役击退明军大将汤和,但徐达与常遇春率援军反扑,夜袭扩廓帖木儿营地,元军溃败,扩廓帖木儿仓皇逃遁,不但未能收复大都,反而失去山西。
洪武二年二月,梁王也速率四万精骑进攻通州,试图夺回大都。但明军迅速反应,常遇春与李文忠火速驰援,在凛州一役中击溃也速,彻底粉碎元军最后的反扑,也速不得不退守大帽山,向元顺帝告急。
洪武二年六月,明军连克大宁州、新开岭,锐势直指上都。元顺帝召集群臣,征询对形势的判断。
众臣反复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无力回天。元顺帝满怀绝望,仰天长叹:“天命如此,朕又能奈何?”六月十三日,元顺帝不得不放弃上都,撤退应昌。
应昌位于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距离上都约一百公里,地处大都与蒙古老巢和林之间,距和林约千里。元顺帝抵达后,面临继续北逃至和林老巢的艰难抉择。
元顺帝明白,逃回和林就意味着放弃中原,蒙古帝国彻底退出中原舞台,故土回归祖先,令人羞辱;但若不退回和林,他是否还能有力量与朱元璋争夺天下?
应昌的气息虽宁静,却传来噩耗:明将薛显从古北口率军进逼,应昌已成明军目标。多位大臣劝顺帝弃守应昌,北幸和林,但他迟疑不决,难以割舍中原之梦。
他幻想先攻占大同,再借山西门户复得大都。但这最后的奢望随着元将脱列伯与孔兴败给明将李文忠彻底破灭。
脱列伯溃败后,远在兰州的扩廓帖木儿上奏劝顺帝“勿以应昌为依托,速往和林”,随后自己率众撤回和林。
顺帝遭此重创,身心俱疲,数月后在应昌病逝。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仍称大元皇帝,史称昭宗。
昭宗即位后不久,率众北上和林,建立北元政权,元朝从此退出中原争夺。明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虽败于朱元璋,元顺帝依旧带领残余政权北撤,为蒙古族保存了生机。大一统元朝虽灭亡,但其子所建北元政权,仍与明朝抗衡数十年,直至1402年被鞑靼所灭。
北元政权性质复杂,究竟是外族政权与中国的对立,还是统一明朝内部的分裂,抑或是两个独立国家的共存,学界众说纷纭。
部分学者认为,元顺帝虽丧失大都,但未臣服明朝,也未坚守城池殉国,而是携百官仓皇北逃,继而在漠北继续以大元王朝名义存在,政权实质未灭。
另一些学者则以首都易主为王朝更替标志,认为元顺帝北逃后,虽政权残存,但元朝本质已灭亡,明朝取代元朝。
现今史界普遍认为,北元政权的存在不影响元朝灭亡和明朝开端,这样的观点更符合史实。
元顺帝逃出大都后,这个以黄金家族为核心的蒙古贵族政权,依然保持许多元朝重要标志,如国号“元”一直沿用至明永乐年间才改称“鞑靼”。
元顺帝未废帝号,仍使用“至正”年号和“惠宗”庙号。其死后,子昭宗改元“宣光”,庙号“昭宗”。
直到永乐初年,鬼力赤继位,废除帝号,恢复蒙古传统称号“可汗”。
北元仍保留完整封建官僚体制,虽效能不及统治中原时,但仍设有丞相、太尉、知院、枢密、平章等官职,沿用元朝官制,甚至极重视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自秦汉以来是正统皇权象征,元顺帝逃亡时将玉玺随身携带,视其为天命继统的凭证。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北元态度颇具深意。他登基后发布公开声明,肯定元朝正统地位,称:“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莫不臣服,实为天授。”
朱元璋以天命论为基础,承认元朝统治合理性和封建正统,命史官修《元史》,盖棺定论元朝历史。
洪武六年新建历代帝王庙,忽必烈画像被列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帝王同列,彰显元朝正统地位。
朱元璋承认元朝“受天命”,称明朝取代元朝乃“天更元运,付予朕”,为自己统治提供理论基础。
他深知元顺帝逃出大都后,中原尽归明朝,元朝已无威胁,因此大方承认北元政权是元朝正统继承,借此笼络仍忠于元朝的汉族地主阶级。
朱元璋态度是:承认北元为元朝正统继承,但不再享受天命正统地位。洪武十一年夏,顺帝子昭宗去世,朱元璋亲笔撰写祭文,遣使吊唁,表现对北元尊重。
明与北元特殊关系,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
公元四世纪初,西晋灭亡后,拓拔魏统一北方,刘裕建宋政权于南方,形成南北朝对峙,持续一个半世纪。
北方政权占据中原,标榜封建正统;南方政权自称汉族正统,双方相互认可存在。
十世纪宋辽、宋金对峙亦与明北元关系相似。
明朝由汉族建立,控制传统中原,称正统;北元为大元后继,亦称正统,双方互相承
发布于:天津市启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