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回头看近些年的世界经济,会发现一条几乎肉眼可见的折线:曾经仰望的“灯塔”渐渐失去光晕,取而代之的是一根屡屡挥下的狼牙棒。从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上能看到心理层面的拐点——2023年,中国人对美国的信任度直线下滑,负面看法升到60%以上;到了2025年7月,皮尤在25国的调查里,中国的正面看法中位数达到36%,而美国降到35%,对美国领导人的信心指数更是只有24%。这些数字不是空洞的情绪,它们对应着关税表格上的一行行条目、供应链地图上的一条条迁移线路,也对应着北京和华盛顿相互试探又迅速出招的那一阵阵敲击声。
灯塔与狼牙棒的交替
在1990年代末到2010年代的那些年,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化,美国像磁石一样吸走了太多目光。出口企业靠对美订单加班加点,毕业生把出国镀金当作通关密码,企业家飞硅谷“取经”。到2017年,中美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稳定在20%以上;同年赴美留学生超过30万人。这是一套稳固的叙事:美国制定规则,中国顺着走,科技创新与自由市场像两面旗帜迎风猎猎。
展开剩余89%而情绪的拐点并非来自论战,而是来自关税单。2018年3月8日,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挥手,宣布对进口钢铁、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不到四个月,7月6日,又对34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关税像滚雪球,2019年5月10日覆盖上千亿商品,全球供应链被搅成一锅粥。沿海工厂从“抢工期”变成“抢订单”,工人从加班转为待岗,寒气一节一节往里钻。人们开始意识到,规则并不总是铁板钉钉,原来“说变就变”的不是传说。
关税表与价值观的错位
这场风暴之所以击中观念深处,是因为它同时撬动了三类主体的预期。企业端,过去的默认是“只要跟美规”,产品就能进入最肥沃的市场;人才端,硅谷是创新圣地、文凭是护身符;消费端,美国市场稳定、美元信用坚挺。但特朗普把关税当作政策扳手后,三条线一起颤动:企业看到合规之外还有政治风险,工程师发现“断供”可以在一夜之间变成现实,消费者感受到价格波动背后的不确定。
小科普插一句:关税不是抽象词。2018年的钢铝关税属“232条款”(以国家安全为由),而对中国340亿美元那一轮及后续扩展主要属“301条款”(针对所谓不公平贸易做法)。两者给了行政当局极大的即时裁量权,正因为“即时”,它才能在几周内把企业多年铺就的供应链掀翻。
华府换人,路线不改
很多人曾以为,2018年的剧烈动作,是某一位总统的个人风格。可白宫换主人并没带来“回到从前”。拜登在2021年1月20日上任后,没有撤回前任的主要加征措施,还在2022—2023年间把焦点移向科技安全。尤其是2022年10月7日启动的芯片出口管制,锁定先进半导体的设备与技术;2023年10月17日又收紧AI芯片出口,调高性能门槛。这些条款像一道道闸门,直接卡在“卡脖子”的关节上,让企业意识到,关税之外还有技术阀门。
这背后折射出美国政策的连续性:经贸工具与安全框架叠加使用。它也直接改变了中国企业的优先级排序——自研替代从“长期目标”升级为“燃眉之急”,研发实验室的灯光因此更早亮起、更晚熄灭。
从朝圣到转身:企业与青年同步转轨
在关税与管制之间,企业与年轻群体展现出几乎同步的路线调整。企业端加速“多地开花”,越南河内、泰国曼谷的工业园里新厂拔地而起,设备吊装与产线调试络绎不绝。华为等企业推动自有系统,鸿蒙上量加速。政策端,2020年5月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直面外部不确定性。转内销的产品让本土消费者享受到价格与品质的双重红利,消费端反过来拉动了产线稳定。
青年侧的转变更具象征意味。曾经“哈耶路”的光环在贸易战和科技战的阴影下黯淡了一块。不是突然转身,而是对路径依赖的重估:海外学位不再是唯一选择,自主研发与产业升级成为新的“热词”。当华为、中兴遭遇断供威胁,芯片的稀缺与紧要从学术术语变为家喻户晓的痛点。
第二回合,更粗更重的扳手
如果说2018—2019是第一回合,那么2024—2025的续篇则把扳手拧得更猛。2024年11月5日大选,特朗普卷土重来;1月20日二度上台后,第一件事便是推行10%基准关税,并称对中国更狠。2月1日对中国产品加征10%,3月3日再加10%,4月2日把全球关税并入计算,对中国总税率提升到54%,4月11日甚至抛出145%的极端数字。面对压力,中国在4月4日反击,对自美进口加征34%。白宫与商务部连日高频出手,而北京的回击也并非象征性的短促一击。
这里需要再补个小知识点:所谓“基准关税”是把一个统一的加征比例铺到全线,再叠加特定来源或品类的附加税,结果就是“台阶上再加台阶”,成本抬升不止一层。它的效果比“选择性加税”更广泛,传导路径更直接。
东南亚与非洲的窗口
反击不是单线条的对撞,中国更多地转向侧翼突破。数据能说明问题:2025年前5个月,对东盟贸易额3.02万亿元,增长9.1%,占外贸比重超过15.9%;2025年1—4月对东盟贸易额2.38万亿元,增长9.2%,其中制造业产品占比达到90.1%。仅1—4月对东盟出口1.48万亿元,增长12.6%;自东盟进口8951.7亿元,增长4%,平板显示模组、汽车零配件、锂电池等品类增速超过20%。东盟稳居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已连续五年。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完成,让“互利共赢”落到关税表和原产地证的细目里。
“一带一路”的效果同样可观。与共建国家的贸易额占比超过50%,前5个月对非洲出口拉动整体增长2.1个百分点。再看宏观面,上半年GDP增速5.3%,内需与消费的拉动更明显,商场里的国产货走俏不仅是“情怀”,而是性价比提升与供给充足的共同结果。
欧洲的尴尬位置
在这场关税与供应链博弈中,欧盟既非旁观者,也很难成为裁判。7月27日,欧盟与美国签订所谓“关税框架协议”,表面互让,实则失衡——欧盟商品对美面临15%税。欧洲企业既担心美国的“关税墙”,又害怕在中国市场丢失份额。关税像双向挤压的门板,欧洲被压在两块门板之间,难以自如伸展。
民意的回潮与再平衡
舆论场的温度计不会说谎。2023年的调查显示,中国国内对美国的信任度骤降;放到全球,2025年7月皮尤数据给出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在25国中位数里,对中国的正面看法36%,对美国35%;更多国家把中国视为主要经济大国,15个国家的正面比例上升。在9个中等收入国家,对华好感超过对美。即便在高收入国家,对中国的正面看法也从23%升至32%,而美国从51%降到35%。当然也有差异化,比如菲律宾对华信任16%,但对美与对日更高;东盟整体对日本的好感仍多一点,不过中国贸易拉动是“真金白银”的现实。这些碎片拼起来,勾勒出一幅“东升西降”的认知地形图。
供应链重塑与价格账单
再把镜头拉回产业一线。2019—2025的几轮加税后,企业发现“去风险”的最佳方式是“多地化”:中国本土强化高端制造,东南亚承接中低端和部分中端环节,欧美成为高价值市场的终端。对美国消费者而言,账单也在变化。叠加10%、10%、再10%乃至更高的税率,零售货架上的价格迟早要反映出来——二战后八十年由全球分工带来的“低价时代”在美国可能迎来告别式。特朗普抛出145%的极端数字看似谈判筹码,但对市场预期的破坏几乎无法逆转。中国的制造业升级与技能提升并进,政策倾斜于民生与科技,两端补给让产业上行有了抓手。
政策的定力与战略的耐心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提出并非仓促应急,而是把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判断纳入长期规划。2024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与2025年草案都强调开放与创新、产业链与供应链韧性。出口多元化、区域合作深化,成为缓冲外部冲击的“减震器”。贸易战1.0更侧重经贸手段,到了2.0安全维度深度嵌入;中国的应对也从“以战促谈”进化为“以稳制变”。
谈判桌上的变奏
博弈不会只有高声的对撞,也有忽近忽远的风声。2025年7月21日,《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从惩罚性关税口径转向有访华意图,显示北京反制的有效性与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分量。8月19日,DW分析称,特朗普对华“网开一面”并削减关税,同时对印度与巴西加码,这种“有保有压”的差别化路线,承认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节点地位,也暴露出美方在多线作战中的掣肘。换句话说,北京的筹码并非虚晃,而是来自市场规模、供应链完整度与区域联动的综合加成。
代价与启示
贸易战不是一地的风暴。对中国而言,最直接的收获是“清醒”二字——过去对美国的想象过于粉嫩,容易把规则与道义混为一谈;对美国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成本——高关税回流到消费者账单与企业成本表,对通胀与投资决策构成压力;对欧洲与其他发达经济体,夹在两大市场之间,政策空间被压缩;对全球南方,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贸易增速亮眼,说明“以市场换信任”的模式更容易奏效。
有人说,特朗普的“贡献”,是摧毁幻象,让各方面对冷峻现实。也有人说,这场冲撞逼出了中国的供应链韧性与科技自立的决心。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古人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关税与管制像是“祸”,而从中长出的多元化市场、技术替代、消费升级,则可能是“福”的种子。
结构性的重排还在进行。2025年前5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3.02万亿元;“一带一路”相关贸易占比过半;上半年5.3%的GDP增速更依赖内需。对比之下,美国与欧盟忙于在“保护—通胀—增长”的三角中找平衡。欧盟的“关税框架协议”把欧货置于15%税率之下,失衡肉眼可见。全球市场在这些数字之间寻求新的等式。
如果要给这段时期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成年礼”。从崇拜到清醒,再从清醒到自立,情感与结构一并调整。谈判桌上的纸张还会来回交换,走廊里的脚步声仍会此起彼伏。博弈像长跑,不靠一口气,而看谁能在变阵中保持节奏。当东盟稳坐最大贸易伙伴、当皮尤报告里中国的形象曲线反弹、当国内货架上国产品类越来越全,人们对那句“自强不息”的理解才算真正落地。届时,再回看2018年的那一挥手,它像一声惊雷,把许多人从梦里叫醒,而醒着的人,开始了更扎实的路。
发布于:江西省启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